记住本站网址:http://shuxue.86123.net/

当前位置 : 首页 > 数学研究 > 见识 见识 不见不识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心得

见识 见识 不见不识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心得

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教师,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要少一些,这次非常荣幸有了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的机会。12月15日,我带着几分欣喜,几分渴望,踏上了通往蓬莱会场的路。几天的观课学习,感触颇深,受益匪浅,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。

一、巧设情境,助于学生理解算理

“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——良好的情境。”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在本次优质课的评选中得到很好的体现。

济南宋军老师在《乘法分配律》一课中,创设了一个“抓豆”的游戏情境:

师:两位同学甲、乙抓豆,抓的豆子数可以自选,每人抓3次。

甲:一个10粒,一个10粒,一个10粒(生抓师引导解释)

乙:一个20粒,一个20粒,一个20粒(全体参与说明)

师:一共有多少粒?

生:10×3+20×3=90粒

师:刚才我们是怎样抓的?(甲、乙分别抓)还可以怎样抓?

生:甲乙一起抓

甲乙:一个(10+20)粒,一个(10+20)粒,一个(10+20)粒

师:一共多少粒?

生:(10+20)×3=90粒

师: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,

结合抓豆的动作发现:一次是一个一个地抓,另一次是一起抓,结果一样用“=”连接。

这节课围绕学生喜欢的“抓豆”这一情景,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,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,并抽象出转化的思想方法,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的学习,并形成经验,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达成了算法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
二、认知冲突,引导学生积极思维

认知矛盾是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。数学教学中,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,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,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,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,进而引导他们思考、探究、交流。

在滨州李玲娟老师的《百分数的认识》课堂上,李老师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:先出示A、B两个车间的优质情况 1/2和3/5,学生利用通分很快比较出大小,接着李老师又依次出示了C、D、E、F、G的车间优质情况31/60、67/120、45/73、46/87、55/100。数越来越多,越来越复杂,要利用通分解决问题的时间越来越长,最后孩子们哀叹出声:通分在这里不好用,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?通过探究交流,最后引出百分数。李老师这样的引入虽然比较简单,但是非常有特色、也非常实用。因为教师由简单到复杂,巧妙地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,“为什么这次比较这样麻烦?”、“怎样比较才能相对简单?”一个个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,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。

三、合理设疑,激发学生探究欲望。

古人云:“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。”在优质课展评活动的课堂上老师们一个个疑问的抛出,让整个课堂更加精彩。

张娜老师《小数除法》一课中,出示探究问题:9.84÷3=()。有的孩子列出竖式解决,张老师肯定了学生积极想方法,开动脑筋的同时,又提出新问题:“小数除以整数的竖式中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?”设置悬念,启迪他们积极思考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激起他们探索、追求的浓厚兴趣。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,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。这样适时预设有效问题,激发学生的思维,从而做到“生成”水到渠成。

教坛无边,学海无涯。见识到这一节节精彩的课堂教学,深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,不断地进行追问:这样行吗?怎样才能做得更好? 以此,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性,更能让孩子爱上数学。

转载申明:本站原创,欢迎转载。但转载时请保留原文地址。
原文地址:http://shuxue.86123.net/shuxue/yanjiu/210.html
数学研究 / 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  
分享: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相关文章

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体会  (2015-1-13 16:55:5)

追求本真 演绎精彩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心得  (2015-1-12 14:7:0)

积跬步成千里,汇小流成江河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学习体会  (2014-12-19 16:37:52)

观察中对比 对比中发现 发现中收获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观感  (2014-12-16 16:44:29)

一场生活化、艺术化的视觉盛宴 ——山东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活动心得体会  (2014-12-14 16:44:29)

踏花归来马蹄香,不待扬鞭自奋蹄——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体会  (2014-12-13 16:42:8)

​2014年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  (2014-12-12 11:36:35)